网络空间没那么简单。

  常有媒体报道网络骗局事件,一些大学生往往不以为意。有一次,骗局就发生在我身边。

  我的一位大学室友家里不富裕,他平时生活很节俭,无论是吃饭、洗衣、购物,他处处都想着如何节省开销。学校为他发放了贫困补助,加上他父亲打工赚钱,他的学习生活倒也没遇到什么困难。他盼望着学有所成的那天,自己赚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去年暑假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上,班主任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其他学院的女生的受骗经历。那位女生因为骗子的几句花言巧语,就直接给骗子转了几千元。“这她也能信?”“老师,您说的是真的吗?”“……”这样的质疑声充满了整个教室。我的室友也只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感觉“这种事情应该轮不到我吧”。

  但他在2018年10月某一天晚上的经历,让他改变了看法。

  那天他下自习回到寝室正在休息时,一条聊天软件上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表哥,你微信上有钱吗?我这个月生活费不够了,转点给我吧。”

  他先是一惊,表弟经常和他聊天,但从没找他借过钱,此前也没说过自己缺钱,警惕先占据了他的大脑。但他发现另一个聊天软件上也有表弟的留言,同样是借钱。即便是被盗号,也不可能两个号同时被盗吧?他觉得有“双重保险”,应该没什么问题。虽然他当月生活费只有700元,但因为关心表弟,他把自己攒下的1200元转给了表弟。

  表弟仍不满足,说要1800元才够,还让他问问别的室友有没有钱。看他在寝室坐立不安、支支吾吾的样子,我们便上前关心。了解情况后,我让他赶紧电话联系他表弟,这一联系才发现,他表弟的两个聊天软件账号都被盗了,借钱的“表弟”正是骗子。

  后来虽然我们立刻报警,但现在网络诈骗多为团伙作案,骗人转账和实际收款的可能不是同一个人,他们使用的IP地址也随时更换,很难捕捉到骗子的真实信息和地址,所以被骗的钱很难追回。好在学院老师帮忙,给了他补助,解了燃眉之急。

  冒充身份类诈骗、购物类诈骗、利诱类诈骗、校园网贷诈骗等事件每学期都有发生,网络环境的复杂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虽然学校总在不断地宣讲、提醒,媒体也在用各类实际发生的案例警示大学生,一些大学生却还是缺乏防范之心,只要不是亲身经历过,总觉得网络骗局离自己很遥远。

  大学生作为刚刚能较为自主地掌控个人财产的群体,正是不法分子瞄准的一大目标。大学生对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意识亟待提升。从学生层面出发,我们不应对网络诈骗和信息安全充耳不闻,而应主动了解网络诈骗手段和途径;注重个人信息保护,不泄露个人隐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轻信他人。此外,若是发生了这类事件,要有保存证据的意识,并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从学校层面出发,除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宣讲,学校还可以建立防诈骗应急机制,当有学生真正遇到问题时,在学生维权方面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尽可能及时地减少损失。从网络监管部门层面出发,面对大数据环境下更加技术性、隐蔽性的诈骗手段,有必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监管法规,责令可能涉及信息和财产安全的企业、单位、组织提升数据安全保护措施。一些网络平台在注册时需要实名认证,这不失为保护网民信息的一种方式,但也有一些不法平台借机获取网民身份信息。相关监管部门需出台认证标准,并向网民科普得到什么样认证的平台可以要求网民实名,并具备信息保护的能力,减少网络平台信息泄漏的可能,保护网民信息和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