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学界的盛事,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再次扰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聚焦了大家的目光。我也不例外, 这几年一直在关注诺奖。

  不过我不是来追踪研究热点,凝练国基项目的科学问题的(玩笑)。我只是吃瓜群众,看看热闹。

  这两年,我也看出一些门道来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希望和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

  国人最大的焦虑之一,为什么我国一直没有诺贝尔奖?(“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得到了诺奖,很多科研大咖心里面酸酸的) 

  有人说我国基础教育出了问题,中小学生只知道刷题考试,影响了创造力。最近又说问题出在高等教育,大学生太轻松,不好好学习,因而又对本科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可是,出国留学的人都知道,美欧日的中小学生也是要刷题的,大学里混日子的学生也是有的,本科阶段老师们的授课内容和中国的也差异不大,差异是在博士阶段产生的。

  但从这几年的表现来看,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也基本和国外持平了,因而怪罪教育是没有理由的。

  科研方面,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逐年加大,CNS论文,专利也比肩美欧,而国家自然基金的项目也强调必需有创新点才给予支持。由此可见,国家对基础研究是多么的重视,而我国科学家的优良表现也证明了他们的创新力不弱。

  既然教育和科研都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诺奖之花不落中国?

  其实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恰恰与诺贝医学生理学奖尔奖的宗旨不谋而合,即对人类(国家)有重要影响或对人类(国家)有巨大帮助。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没错,诺贝尔奖主要是奖给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的原创工作的。但大家注意到没有,如果没有后期的转化应用,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那前期的基研究成果基本上不会和诺奖沾边。

  也就是说,是转化研究使这些论文变废为宝,体现出了它们的重大价值。

  如果这些成果不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发生重大联系(比如生物钟影响我们的生活,青蒿素治疗了疟疾,PD-L1推动了抗肿瘤免疫疗法),那么这些论文将永远是一堆废纸,仅供科学家们自娱自乐(别拍砖哦)。

  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我国很多基础研究成果仅以论文和专利形式呈现,而未被转化应用,国家需要一些象陈列平教授这样能慧眼识靶点和通路,且能转化应用的科学家来配合完成论文后期的工作。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其实,全球的医学产业界人士一直都高度关注生物医学领域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他们天天都在收集与产品开发相关的信息。如果您论文中描述的靶点通路、疾病机制真有开发价值,他们一定会登门造访,不会把您忘记的,这是市场规律。

  所以基础研究不用跟风追热点(国基应该资助原创),我国科学家们应独辟蹊径,大胆开展前人没做过的研究。

  另外,国家要在转化研究上继续加大投入, 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这样也就符合诺贝尔奖的理念了,诺贝尔奖也一定会花落中国。

  此外,如果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暂时没有出现有重大转化价值的研究成果(大家别拍砖),也不必着急,国家应继续资助和鼓励科学家向新的领域探索,做开创性的工作 。

  而转化科学家则可以把国外基础领域的重大成果引入我国,研发新产品,促进产业的提升和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样基础研究领域也会受益,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做到良性循环,皆大欢喜。

  总之,诺贝尔奖是个系统工程,和科研成果一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大家做好自己的事,快快乐乐地生活,没有诺奖的时间里,就欣赏一下这些基础研究领域幸运儿的成果吧 。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分子临床医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