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何去何从 业内人士:很有可能被判回研究所
2018-09-29 13:00:57 中国企业家 人物
来源:视觉中国
国有航天单位人才是否能有正规渠道流向新兴民营航天公司?知识产权如何界定?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文 | 郭佳莹 编辑 | 马吉英
很多人都在找张小平,但他的电话却很难打通了。
9月27日,某自媒体发布的一篇题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瞬间让航天科研人员张小平、所在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以及其曾就职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成为舆论瞩目的焦点。该文章引用了“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的文件照片,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是中国登月工程所用火箭发动机的关键科研人员,暗示其离职是因薪酬低、不受重视,而加入民营航天公司后却是年薪百万的待遇。
文章一出即在朋友圈刷屏,目前该文章已被发布者删除。
张小平为什么要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离职,目前流传着数个版本的说法,但张小平本人并没有做任何回应,蓝箭航天方面也对此表示“无可奉告”。
当事人缄口再三,让此事件仿佛成了一个“罗生门”。《中国企业家》采访了数位航天业界人士发现,“张小平事件”是中国民营航天发展中必然会遭遇的难题。
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这件事对航天601所、蓝箭、张小平的损害都非常大,可以说是三败俱伤。建议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在航天这样的战略产业中界定好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同时国企和民企间应加强合作,形成我国航天事业互相补充的有机体。”
蓝箭航天是谁?
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致力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的民营企业。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是其核心项目,对标的是美国Space X 下一代液氧甲烷发动机“猛禽”,以及美国蓝色起源的BE-4液氧甲烷发动机。也就是说,如果蓝箭航天的“天鹊”发动机研制成功,将是全世界除美国外的第一台中等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
张小平于今年上半年加入蓝箭航天,在该公司的西安分部工作。《中国企业家》了解到,张小平在蓝箭航天的岗位是液体发动机的团队总师,相当于技术负责人。
就在“张小平事件”发酵的第二天,9月27日,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短喷管推力室进行了20秒的短程点火试车,并取得成功,此次点火试验也是国内首个民营大推力液氧甲烷推力室试车。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此前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天鹊这款发动机是蓝箭融合了北京和西安两个团队的能力而研发出来的,如涡轮泵、阀门、推力室等关键性部件的设计,是两个团队各取优势研发出的结果。”
一位资深航天业内人士对此分析,“也正是因为张小平在西安动力研究所做的研发工作和蓝箭研发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属于同类系发动机,所以如果真的打官司,这研发的知识产权到底是属于谁的?很难说得清。”
此前,张小平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期间主要侧重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等方面。《中国企业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发现,张小平曾以第二作者身份参与了《液氧/甲烷燃气发生器点火方案研究》论文,作为第三作者参与过一篇题为《液氧/甲烷燃气发生器试验研究》的论文,并同样以第三作者身份参与了《液体火箭发动机低成本设计技术》论文。
不过张昌武此前称,“天鹊是全新研制的发动机,与国家研发的甲烷发动机存在着结构上的差异(一种是双涡轮泵,一种是同轴涡轮泵)”。
《中国企业家》也了解到,蓝箭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液氧甲烷发动机是公司创立之初就确立的技术方向。2017年6月,蓝箭独立设计的针栓式喷注器就开始进入液流和雾化的试验阶段。
按原定计划,2018年完成“天鹊”发动机的研制后,2019年,基于这款发动机的中型液氧甲烷液体火箭将生产完毕到出厂,并争取获得发射许可;2020年,将首次发射,正式实现商业化。
民营航天“人才荒”
目前,商业航天早已是潮流。美国民营航天公司Space X “猎鹰”的可重复使用理念大大降低了成本,在多次发射成功之后拿下了美国航天部门的订单。全世界也兴起了新一轮商业航天竞争。
从政策层面看,中国大力鼓励民营航天公司的发展。2014年,中央提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务院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2016年4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讲到,鼓励社会资源加入航天的建设中,中国也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来促进商业航天发展。
伴随而来的,是市场上相继涌现出了蓝箭航天、天仪研究院、零壹空间、星际荣耀等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其中,蓝箭航天是最早投入研发液体火箭的。
但政策的鼓励似乎并没能缓解民营航天所面临的“人才荒”难题。以往航天事业长期由国有航天企业执行,形成了独有的“航天大院”系统,绝大部分航天院校的毕业生都在对口的航天院工作。当民营航天公司兴起后,又将从何处招揽人才?
从事微小卫星研发的天仪研究院创始人杨峰曾回忆说,“最开始都不是招人,是有谁‘愿意来’。无论简历怎么样,只要愿意来我就OK。”
许多民营航天公司都从“朋友”入手。零壹空间创始人舒畅也曾表示,“公司最开始的时候,几乎都是从航天院所出来的,当然也包括中科院,很多是我多年的朋友。”
此前,记者在与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就人才问题交流时,他曾回答道,“说‘挖人’并不是很恰当,我们一直说,我们是在吸引人才。”他表示蓝箭航天之所以吸引到原国有航天企业的人才,除了“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更多的是“使命感,对这个平台以及对整个技术路线的认可”。
据悉,蓝箭航天目前人数在160人以上,研发团队达120多人,张小平也并非唯一一位从国有航天单位“跳槽”而来的科研人员。但当“张小平事件”引发后,业界普遍担忧的是,往后民营航天公司从国有航天单位引进人才将更为困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航天从业者告诉《中国企业家》,这一事件将会让很多想从事民营航天事业的科研人员有更多顾虑。
中国航天的研发生产是纯国有体制、是涉密单位,与民营企业间缺乏交流。张昌武曾对记者坦言,“体制内和商业航天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之间未来的合作关系怎么建立,技术的门槛壁垒在什么地方,大家都在处于摸索中。”
记者此前在与天仪研究院创始人杨峰讨论该问题时,他提出,“联通、移动与华为、腾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存在,航天科技集团与民营航天企业就可以以什么样的关系而存在。航天科技集团做国之重器,我们做面向市场的商业产品。这是很好的补充,不是竞争。”
但国有航天单位人才是否能有正规渠道流向新兴民营航天公司?知识产权如何界定?都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或许,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是美国。NASA所采用的多型号运载火箭是由波音和洛马公司合资组建的“美国发射联盟”所提供,原型火箭更是由美国军方与私营公司联合研制。为打破“美国发射联盟”的垄断,SpaceX公司等美国新兴私营航天企业也得到过NASA无偿的技术支持,作为“载人航天”的先头兵,NASA的绝大部分项目也会面向美国各大科技公司公开招标,与私营公司合作研发项目,共享知识产权。
张小平何去何从?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在“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一文中表示,“张小平在这两型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具体负责发动机系统方案设计指导和总体方案技术把关工作,是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
但当事件愈演愈烈之时,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却改口称,“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在承认汇报情况夸大措辞的同时,也声明张小平不是不能辞职,而是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工作两年才能去民营航天公司任职。
据新《保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涉密人员离岗的,脱密期管理由本机关、本单位负责;涉密人员离开原涉密单位,调入国家机关和涉密单位的,脱密期管理由调入单位负责;属于其他情况的,由原涉密单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负责。
《中国企业家》从律师处了解到,如果真是涉密人员,并且跟原单位签定过协议,那就不允许违反规定就业。国有航天系统重视保密工作,对密级不同的岗位会相应发放保密费。
按此说法,有航天业内人士猜测,“张小平很有可能被判回研究所,在所内非密岗位发放基本工资,因为《保密法》绝对是能够站住脚的。”
据北京青年报称,张小平正在处理相关脱密手续,现在肯定“不能回原单位了,也回不去了”。